2023年中國碳金融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來源:中國碳交易網
隨著碳金融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企業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外優秀的碳金融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對當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前占領市場,取得先發優勢碳金融的發展既要順應國家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也要謀劃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提高相應能力。根據碳中和統計數據,到2030年全球各行業減碳資金需求旺盛,其中電動車電池、光伏發電在岸風力發電、離岸風力發電、綠色鋼鐵最少投入超850億美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7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碳金融”的興起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以及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公約一-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隨著全球碳交易的不斷發展,碳交易市場參與主體不斷增加,碳金融覆蓋面不斷增加。除直接參與交易的控排企業及 機構外,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增加圍繞碳交易的支持服務。碳交易參與主體的豐富及金融服務手段的繁 榮,促進了碳金融概念的擴容。發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務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動,既包括碳狹義碳金融,也包括在 碳市場之外為減碳控排行為提供融資和支持服務的所有金融活動(即廣義的碳金融)。
碳金融市場是根據相關協議、依法依規設立的用于交易溫室氣體的標準市場,包括各項與之相關的投資和融資活動。目前,國外的碳市場,尤其是歐洲的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世界多國都已經建成或即將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場體系,而相比之下,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碳金融市場必須謹慎發展。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又推動了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國,供應全球市場大約三分之一的減碳排量。盡管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興起,我國碳金融業務也隨之展開,并且已經推出了碳基金、碳債券、碳配額抵押貸款、碳配額回購融資等業務,但業務水平和創新程度明顯不夠,與日趨成熟的國際碳金融市場差距較大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產品的推出直接決定著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與交易規模。而碳金融市場發展高度依賴于碳排放控制強度和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的成熟度。據央行研究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
從“十二五”試點先行,到“十三五”籌備全國市場,全國碳市場建設蹄疾步穩。“十四五”時期,隨著市場不斷完善,全國碳交易體系將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碳價信號,為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實現“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中國承諾。同時,在碳中和背景下,國內金融機構將更多關注碳金融市場,并提供碳交易賬戶開戶、資金清算結算,碳資產質押融資、保值增值等各項涉及碳金融的業務,碳金融發展空間會被逐漸打開
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產品的推出直接決定著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與交易規模。而碳金融市場發展高度依賴于碳排放控制強度和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的成熟度。據央行研究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場交易最活躍的品種是碳期貨,年交易額占1/3。以歐盟為例,2020年歐盟碳期貨交易占總碳交易規模的93%。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旋即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碳金融市場處于發端階段。我國目前有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深圳環境交易所,主要從事基于CDM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總的來說,我國碳治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服務、以及碳貨幣綁定發展路徑尚處發端階段,我國金融機構也沒有充分參與到解決環境問題的發展思路上來,碳交易和碳金融產品開發也存在法律體系欠缺、監管和核查制度不完備等一系列問題,國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尚未充分開展,也未開發出標準化交易合約,與當前歐美碳交易所開展業務的種類與規模都有相當差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要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首先要將生態環境權益市場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目前已累計完成生態環境權益交易4298萬噸,運用市場化機制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